每週日, 我都會期待中時的副刊

三少四壯集, 劉克襄老師的文章

看他又寫那條古道, 或是那個窮鄉僻壤的小村落

這週卻發現沒有了, 換成小野的專欄

突然覺得心裡帳然所失的.......

決定把之前收集的報紙, 把沒引用的文章找出來-----





黑洞前的三貂嶺小村



2011-09-18.中國時報.劉克襄/文


  站在鐵橋上遠眺,南岸那間餐廳以木造建築,精緻地興築在基隆河畔,從都會來的遊客在陽台用餐,一邊遠眺山水,或者眺望下頭的河岸景觀。有人在撒網捕魚,或靜寂垂釣。這一祥和風景,讓我勾起魚寮路之名的由來。我更忖度,小村若走向觀光旅遊,未來的旅遊風景大抵即如此吧。


  接近小站的北岸,耕作面積較為開闊,廢棄的煤礦園區,開墾了不少菜畦,種植著多樣的農作。超級市場看得到的蔬果,這兒較少發現。冷門的葉菜和根莖類特別多,比如薑黃、馬齒莧、白鳳菜、芋頭、仙草、地瓜葉等。顯見此地的自耕自足,偏向簡單的粗耕


  在小村,有兩種生活的愜意。其一,無所事事地待在河畔垂釣、喝茶,另一種是鑽進周遭的古道群,快意徜徉


  最近結識了一戶廖姓家族的友人。有一回,聽聞我要從小村帶隊行山,七十多歲的廖義雄,人稱阿舅,興奮地跟我一起當嚮導。他從小出生此地,理所當然地在煤場做過礦工。在雷雨中,我們循基隆河的幼坑古道走到大華站,再沿鐵道晃回村子


  阿舅體力猶健,一路細數古道上的每戶人家,哪裡是小時冒險的地方,鐵道上的每一個特別景點,還有如何用蕗藤捕魚。這條村徑型的古道,每過一橋一山即有人家,我原本即充滿快樂的健行情緒,他的出現更加深了我對它的美好認同。


  那天山行,還有一位他的姪子,年歲跟我接近,畢業於碩仁國小。北岸最大的地標,未來的建設重心,應該是碩仁國小。白色鑲藍的水泥外牆,如今被美稱為綠光寶盒。這是間很有趣的小學,學校荒廢十五年,但畢業的人仍對它情感豐厚,準備改為自然教室。


   例假日,有些遠離家園的村人會回來,重新整修家屋。若是節慶大日,回來的人更多。半世紀前,當地因煤礦業興旺,終於出現碩仁小學。村子裡凡四年級以降,幾 乎都是碩仁畢業的。人親土更親,每一屆晚近都辦過小學同學會,那種熱鬧像辦桌,同學間的關係比外頭緊密。小學比大學更富人情味,這股向心力非比尋常。


   一如平溪線上的村鎮,這兒因煤礦沒落,人口外流,整個消寂了。半甲子後,侯硐因貓村頓時熱鬧,十分老街則有天燈的繁華仰仗。小村位居兩站間,村不及站的狀態,加上地勢更封閉而偏僻,猶若被遺忘,因而充滿複雜的心態。他們希望改日也能跟侯硐一樣,吸引觀光人潮,卻又害怕被過度觀光。


  廖家住在青楓群樹下,綽號阿珠的女老師如今有心於村子的凝聚力。她蒐集了許多早年三貂嶺的生活照片,遇到朋友,都會在樹下展示,敘述昔日種種的美好風情。


  聽完了,舒緩地喝口茶,環顧周遭濃綠的山水,每個人都想在此蟄居。這樣小小的靜寂,例假日時,只讓一些遊客到處探望,還有一點人來爬山,此一半眠半醒的狀態,或許最好。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