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這篇文章談到, 苑裡小鎮不起眼的芋蒽粿

下次有機會搭海線火車去苑裡, 我要去買來吃........



引用 :
http://tol.chinatimes.com/CT_NS/CTContent.aspx?nsrc=B&ndate=20120513&nfno=N0113.001&nsno=1&nkeyword=%a4p%c2%ed%a9_%e3_&SearchArgs=Keyword%3d%a4p%c2%ed%a9_%e3_%26Attr%3d%26Src%3d7%26DateFrom%3d20120414%26DateTo%3d20120513%26ShowStyle%3d2%26PageNo%3d1%26ItemsPerPage%3d10&App=NS


小鎮奇粿

2012-05-13.中國時報.劉克襄/文




  冬末時搭乘火車,在海線旅行。
  從火車往外眺望,凡青綠鄉野,除了水稻外,芋田最為常見。這兒栽種的,主要是檳榔心芋。我更如預期,在苑裡菜市場,邂逅了添加芋頭的傳統粿點,好幾個小攤都有販售。
  但初次邂逅有點失望,乍看下,這個名之為芋蔥粿的粿點,製作手法有些粗糙、草率。
  粿身凹凸不整,厚度僅 一公分 多,餡料也較寒酸,以菜脯為大宗, 點綴些零星的油蔥和蝦米,連蔥花都較為細小少量,幾乎看不到主角 芋頭,彷彿只是藉其名魚目混珠。若要找一個全台灣最難看的粿點, 恐非苑裡的莫屬了。
  它的形狀也沒什麼美感,約莫巴掌大,不方不圓,大致是一個橢圓 內容。惟下頭以海邊常見的黃槿葉襯底,甚是美好。過去中南部的粿食,很多便以黃槿葉墊底
  黃槿多密集生長於海邊,乃天然防風樹種,取得容易,理當視為上好的材料。但放眼望去,此地還有血桐、構樹等,為何只使用它呢?實因後兩者都不若黃槿葉的緊實、粗厚,又具光滑效果,適合炊煮。
  又據說,黃槿葉蒸煮時會釋放香氣,增添粿食的風味。若真有此一妙,黃槿更是無可取代了。過去的年代,孩童們為賺取零用,還會努力蒐集葉片,攜抱到市集,賣給搜購材料的商家。粿葉樹之暱稱,想 必是由此而來。
  只是,現代生活遠離舊習,苑裡的芋蔥粿,迄今仍繼續沿用黃槿,不免引發我的好感,奇妙的是,當我注意此一角度,反而逐一理解苑裡芋蔥粿獨特的美學,益發體現它的樸實美好。
  原來那被我嫌棄的粿身,實乃因應黃槿葉之道,譬如大小隨每片葉 子面積而定,單薄的厚度則受限於葉子的承受力。再細數粿點材料, 皆是隨手可取得。青蔥係當地旱土葉菜,蝦米則是海岸尋常漁撈之物,芋頭則是當地盛產。
  在苑裡菜市場,芋蔥粿也非單獨擺出,多半和其他傳統糕點一起雜呈,諸如草仔粿、紅龜粿和麻糬等。也有的,跟蔬果一起並列,一個 價廉到只要十元,足以證明此粿之尋常,是道地的地方點心。據說趁 熱吃,香氣十足;放涼了享用,口感Q滑,兩者都有人偏愛。
  在地人還提點,芋蔥粿有如當地農人的下午茶,是苑裡、通霄沿海一帶方有的粿點。難怪日後內人翻查傳統小吃、糕粿製作等相關書籍,遍尋不著芋蔥粿身影。除了外型、黃槿葉墊底,較諸於台灣常見的 芋頭粿點,製做芋蔥粿的米漿也不相同。譬如芋粿巧採用糯米漿加入 芋頭丁等材料製作,台南芋粿則是採用大量的芋頭絲添加些許地瓜粉漿。至於芋蔥粿,係由在來米磨成米漿,再拌入芋頭丁揉製。因為沒有添加其他粉類,所以粿身呈白色不透明狀。
  其實,曾在臨近的勝興車站,邂逅另一種芋蔥粿。那粿點方整肥厚,質地細緻,上頭餡料更是豐盛,菜脯、豆干丁、蔥花和蝦米都有,隱約還看見芋頭丁散嵌其中,色澤溫潤些微光透,教人垂涎。現在回想推敲,或許那款芋蔥粿已是因應觀光而生的升級版吧。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