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年沒來太魯閣,嚮往古道已久
聽從太管處人員建議, 優先走綠水合流
與公路並行,一上一下, 沿著岩壁鑿路
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小段
終於踏上,只有走在古道上
才能真正體會太魯閣峽谷的壯麗雄偉~~
原以為台灣好行有太魯閣線的巴士, 後來上網查停駛了, 改成縱谷線
不會吧, 太魯閣是世界級的峽谷景觀, 不會沒有公共巴士可到吧
又上網查花蓮客運, 有天祥太魯閣任我行250元(搭乘不限次數)~~
搭花蓮客運到太管處的時間, 比我想像的久, 還好一路有美麗風光可流覽
花了約1個半小時才抵達太管處(am 11:00), 下車就前往太管處詢問步道的情況
要特別讚美太管處的服務人員, 人美又有耐心, 很詳細的為遊客解說步道狀況
我說想優先走砂卡礑, 她說砂卡礑步道因7月的颱風影響封閉中, 只開放450公尺
我問450m值得去走嗎, 她說: 別浪費時間, 直接等下班巴士前往綠水站, 走綠水合流步道~~
任我行小巴1小時才一班, 早已排隊排得很長, 車一扺達, 大家好不容易擠上車
中橫路窄多彎道, 上布洛彎還有個特大彎, 這小巴竟然沒有提把讓人抓著
忍不住抱怨, 車上觀光客居多, 歐美的/港澳的/陸客台客都有
這樣的花蓮客運小巴是不及格的, 還比不上陽明山的遊園公車呢~~
在綠水站下車, 背包客棧的朋友也跟著我們下車(澳門青年在太管處就主動來打招呼)
我們要走綠水合流步道, 問他們要不要一起同行, 因我們腳程快, 沒刻意等他們~~
走到一山洞前, 小駒和安安不敢走進, 好吧當媽的我帶頭走(我也很怕啊)
還好, 一小段而已, 免驚啦~~
日本人修築合歡越嶺道的歷史, 可追溯大正3年(1914), 日本政府發動太魯閣戰役,
當時利用太魯閣族既有社路, 闢建為軍用道路, 以運送部隊及軍用物資, 深入立霧溪流域。
戰役結束, 日本政府將道路整修為警備及理蕃道路, 沿途設置警察駐在所, 以加強控制太魯閣地區。
昭和2年(1927), 太魯閣峽谷獲選為台灣八景之一, 遊客日漸增多。
昭和7年(1932), 花蓮港廳與台中州進行合歡越嶺路線踏查,
利用現有的警備道路, 修築一條橫越中央山脈的越嶺道路。
昭和10年(1935)3月, 完成了貫通太魯閣與霧社之間的聯絡道路, 這條道路被稱為「合歡越嶺道」,
成為登山健行及觀光旅遊的熱門路線, 沿途設有旅館提供遊客住宿。
台灣光復後, 民國45年(1956), 政府修築台灣中部橫貫公路, 即根據「合歡越嶺道」的舊路,
闢建為可供車輛通行的公路。合歡越嶺古道因公路的開闢而煙滅, 僅剩部份路段殘跡而已。
綠水步道就是其中一條容易親近, 而且保留舊路遺跡的一條歷史古道。
來源: http://www.tonyhuang39.com/tony0694/tony0694.html
過山洞後, 視野開闊, 步道鑿在懸崖岩壁間, 走在先人的古道上
曾是一、兩百年來, 太魯閣族走出來的社路
曾是太魯閣戰役時期的日本軍用道~~
|
看到對山有一縷白瀑, 看錯了, 不是瀑布, 是大理石岩石~~
窩在台北盆地, 看慣小山小水也怡然自得, 但還是偶而要來瞻仰大山大水的~~
走到公路旁的合流站, 抬頭看那峭壁, 就是剛剛我們走過的古道
就這樣看山看啊看, 一班花蓮客運小巴就從眼前開走, 天啊還要等1小時才有車
決定不在合流痴痴的等, 再從合流走回綠水一次, 再看美麗的綠水河階溪谷
正要往上走回, 港澳二人組走下來了, 我叫他們別跟來, 在合流等小巴就好
他們還是想跟我們再走一次, 多看一次記憶更深刻~~
同住背包客民宿的澳門青年(左2)
與他在高雄認識的香港青年(左1)
跟著我們走綠水合流, 合流綠水 2趟步道
大夥又一起搭花蓮客運到天祥~~
走回去時遊客更多, 小駒還遇上一位鄉音很重的陸客伯伯, 問他還有幾分鐘~~
峭壁古道上就看到親切可愛的小花迎接我, 雞屎藤
(這裡也看得到平時的小花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