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假期總愛往老街感受年味
北部著名的老街好像都去過
但龍潭的三坑老街從未造訪
一樣往鶯歌大溪方向駛去
優先拜訪期待的三坑聚落
桃園龍潭三坑子,位於大漢溪的河階地
在1851至1861年間,大漢溪河道水深足够讓船隻航行於三坑與大溪之間,
因此之故三坑老街店家雲集,貨物轉運業務繁忙,商旅絡繹不絕,帶來三坑老街的繁榮。
三坑老街成為來桃園旅遊有名的老街之一,而有龍潭第一街之名。
雖然街道並不長,至今還可以在不很明顯的地方看得出店家的經濟實力。
桃園三坑老街的建築屬於通廊式街屋,兩家共用一道牆,以紅磚建造的屋柱,不同的柱珠,
平頂的廊道頂,木質的屋樑,是三坑老街建築的特色,也使得三坑老街的建築成為桃園景點,
更具可看性,在平凡中顯現不平凡的地方。
大正六年(1917年),日本人修築桃園大圳,圳水引自大漢溪,
造成大漢溪水位驟降,三坑子因此喪失碼頭轉運的功能,市況趨於蕭條。
大圳修築期間,帶來大批日籍工程人員,老街一度恢復繁忙熱鬧的景象。
如今的三坑老街上, 還可看見褪色的舊招牌上,寫著日文的「櫻花啤酒」(サクラビール)字樣。
桃園大圳的水道及暗渠工程完工後,工程人員離開後,三坑老街的繁華也跟著離去。
廟內最初是祀奉客家人所信仰的主要神祉-三山國王
後來改以神格位階較高的三官大帝(堯、舜、禹)為祀奉主神
而以三山國王為配祀的神。廟裡亦配祀閩南人所信仰的開漳聖王。
老街雖短, 但三坑聚落的鄉村道路卻很長
一路上的鄉野風光, 走來真愉快
也讓我遇見不少春天的小花~~
從永福宮走鄉村路走到石門大圳, 約1小時
這條就是很熱門的三坑鐵馬道~~
三坑鐵馬道走了約40分
又接回三坑聚落, 剛好一大圈~~
正廳的門額,以紅底金字寫著「青錢第」,左右門聯寫著:「青出群英人稱瑞鳳,錢名萬選世仰雲龍。」
辭句意境平平, 而左右對聯之上的牆壁各鑲嵌一立姿的蝙蝠雕飾,造形特殊而引人注意。
蝙蝠,取其「蝠」與「福」的吉祥諧音。
青錢第為張姓人家,因祖先經商致富,曾自行發行青錢賑災,民眾憑青錢可至銀莊去兌換銀兩,
所以受到皇帝旌表,被稱為「青錢第」。
回程經過大溪, 想去普濟堂拜拜
順便再去回味一下老街後面的
后尾巷, 草店尾巷 ~~
從普濟堂旁邊的巷子走入, 時隔一年, 還是熟悉彎彎繞繞的小巷子, 不會迷路~~
位於大漢溪畔的大溪, 早年因憑著依山的地勢和臨河的水利, 發達的航運與豐富的物產
促使大量的製造樟腦、製茶、採媒工人及運輸業者湧入大溪,外商紛紛設立洋行於此
日本大正8年(1919年), 因施行街道改正計劃, 當時的各商家洋行為了顯赫聲勢紛改建牌樓
在街屋立面以巴洛克藝術風格的牌樓設計裝飾。
1930年後, 因泥沙淤塞河道衰退, 溪逐漸沈寂。
但仍從這老街殘存的華麗街屋, 想見當年的風華歲月。
大溪老街有相當華麗的牌樓, 西方巴洛克式繁飾主義和東方傳統閩南裝飾圖案,
成了希臘山頭、羅馬柱子、拼音文字和中國的麒麟、蝙蝠等有趣的混搭
這也成了大溪老街自有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