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這是去年12月台北畫刊裡的文章

最近在找尋 "十八份" 的資料, 找到這篇文章

體會不一樣的台北小旅行, 就在台北盆地邊緣的小村落.......




引用:
http://www.taipei.gov.tw/ct.asp?xItem=13107752&CtNode=50007&mp=100021



發現臺北新野趣──南北三村落


編按:


 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為了讓民眾從不同角度發現臺北的美,自8月20日起陸續舉辦5場不同主題的旅遊系列講座,邀請旅遊作家褚士瑩、作家王文 華、臺灣史學家莊永明、自然人文作家劉克襄,以及旅遊達人工頭堅,一同闡述其眼中的臺北風情。本期《臺北畫刊》刊登劉克襄「發現臺北新野趣」講座相關內 容,讓更多讀者可以體會在臺北旅行時,那種「一遊未盡」的深刻感動!


劉克襄小檔案


  劉克襄,詩人、散文家、小說家、旅行者,同時也是自然生態觀察家。年輕時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,開啟臺灣自然寫作風氣。作品從地理文史到昆蟲花 草,從城市觀察到鄉野研究,均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。著作等身,曾出版詩集、散文、小說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近40部;並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 獎、臺灣詩獎、吳三連獎、臺灣自然保育獎等獎項。


發現臺北新野趣──南北三村落 文‧攝影/劉克襄




十八份見證臺北盆地的拓墾歷史,圖為今日栽種的地瓜葉。

  臺北盆地被丘陵環繞,清朝時期,山區郊野即逐漸拓墾,發展出南村北墟的格局。這些小村小墟的存在,提供我們在臺北忙碌城市生活裡,另一種緩慢的生活模式,也是我們郊遊旅行可以走訪的好去處。以下謹介紹三處我熟悉的村墟。


十八份


見證臺北盆地拓墾歷史


十八挖圳之名源自圳道依山形建造彎曲轉折多,本地人稱「十八挖仔」
在十八份遠眺層層山巒的景色,視野豁然開朗。

  北投十八份,名不見經傳,但從臺北盆地的拓墾歷史觀看,就不可小覷了。


  早在乾隆年間,即有漢人移居。在地理上大致有三區,炭窯坑溪兩側稱為坑兮;往上稍微平坦的臺地乃湖兮,今慣稱頂湖;西邊立祥商店附近,腹地平坦為埔兮。湖兮在上,西邊法雨寺附
近,稱之為埔尾。


水源豐沛 供給城郊農業所需


十八挖圳旁的農作相當多樣,圖為茭白筍。

  綜觀草山水圳鋪設的歷史,還有梯田的出現,當以此地最早。竹子湖或平等里,明顯不及。此地湧泉豐富,附近又有大坑溪和無尾崙坑溪的水源可供取用,適合耕作,一百年前建造的北投水道,水源也在十八份西南方,俗稱鳳梨宅泉及汴頭泉,如今才有泉源里之名。


  清朝以迄日治時期,十八份是山區農耕穩定的美好家園。但這個平和生活的內涵,在翡翠庫興建後有了巨幅改變,為了供給臺北市民飲用水,此地水源被 大量截取,水稻耕作遂告式微,轉為雜糧蔬果。等翡翠水庫興建完成,臺北市水源穩定,大坑溪還水於農,十八份的水再度自給自足,惟由旱田轉為水田耗時費工, 農民意願不高,轉而時興園藝作物,進而成為市民農園。


  後來,有機會沿十八份產業道路走下龍鳳谷,終於邂逅了這兒的水源核心——十八挖圳。十八份地名,源自於漢人來此跟平埔族人買地,墾地分成十八份而名之。挖圳之名則源自圳道依山形建造彎曲轉折多,本地人稱「十八挖仔」。


  十八挖圳長達1.2公里,在草山的水圳裡,並不算長。我可以想像,為了取得乾淨的水源,這些水管的長度多半跟挖圳一樣的距離,另一端,則銜接著湧泉或溪澗的源頭。


  挖圳旁葉菜類和瓜果農作相當多樣,但最大宗的是櫻花樹等園藝樹種,常以大面積的栽培出現。在平等里也有類似的風景,好端端的農地,因經濟效益收入不及園藝植物而紛紛轉作。走在挖圳,目睹的便是,這等城郊農業的凋零。


  走此二圳,我習慣在頂湖福德宮休息,老榕樹下適合納涼和遠眺。站在這處草山最早拓墾的位置,大屯山、七星山和紗帽山風姿綽約地矗立眼前,腳下有 水圳滾滾從此村奔流到下村。不到十八份,豈知草山如何發源,這等提示唯有在頂湖這兒回顧,似乎最為了然。但我更享受這等穿村過圳,邂逅邊緣的臺北郊野。






在平等里可看到菜農販售瓜果類農作。
福德宮旁的老榕樹適合納涼和遠眺,也是途中可以休憩之處。
搭乘小19公車抵達平等國小,一趟親山樂水的小旅行就此開啟。


平等里


人與自然互動文明結晶


坪頂古圳將平林坑溪的水源引進大庄仔、水尾等地,灌溉了一畝畝的田地。
漫步坪頂古圳,沿途樹木蓊鬱,令人心曠神怡。(楊志雄攝)

  二百多年前,平等里就是陽明山重要的大村庄,魚路古道必經之地。


  當時漢人以大庄仔坐落的臺地從事農耕,闢田引水,開拓了柑橘、茶葉和水稻等豐富的農產世界。初期的聚落環繞在合誠宮周遭,再逐漸擴散。日後,偏遠之地再形成六、七個小聚落,分別為水尾、內寮、內厝等。大村和小落再結合,整體稱呼為坪頂,若用行政之名,即為平等里。


  每次搭小19公車,抵達平等國小,準備這一山區的健行前,我習慣遠眺著七星山下的大庄仔,向那金碧輝煌的合誠宮為中心,默然地行注目禮。想起早年開拓的歷史,不免會在心頭激發一些漣漪。


水圳興建 灌溉田地發展農作


平等里巷弄間,流露怡然自得的鄉野氛圍。
夏日至坪頂古圳遊玩,還有機會觀察到動物生態。(楊志雄攝)

  以大庄仔為首,坪頂的住民多半務農,需要充沛的水源,但流經大庄仔的菁礐溪、圳仔頭溪,水量並不豐腴,僅勉強能應付當時住戶的飲用與灌溉。日後人口增加時,當地居民就得著手找水的計畫。


  道光年間,離今170多年前,一個不可思議的工程便悄悄展開。他們注意到東邊鵝尾山另一面的山谷,內雙溪上游有條平林坑溪,水量豐沛而穩定。那兒是大庄人栽植大菁,製作染料的森林。


  他們嘗試著,從這條溪引出一條良好的人工水圳,沿鵝尾山腰修築,蜿蜒到大庄仔來。但水圳如何翻過鵝尾山呢?有人想到了穿鑿石壁的方法,圳水開通後,平林坑溪的水源,便源源不絕地進入大庄仔、水尾等地,灌溉了一畝畝的田地。最早的這條水圳,便是日後名聞遐邇的坪頂古圳。


  未幾,又有長達4公里的坪頂新圳出現,仍舊接引平林坑溪的水。它在下游略低的位置,繞得更長。一樣穿過山洞,蛇形至地名狗慇懃的小村,銜接了圳仔頭溪,再折回大庄仔。這一段水路也叫狗慇懃水圳。


  最晚的登峰圳則建於日治時期,長達7公里,不僅擷取平林坑溪,還跨過山谷。遠自對面的香對小村,取用瑪蕃山山腹的水源。此圳水量更是三圳之最, 平等里和近鄰的溪山里,因而有了充沛的山泉,農業發展更為興盛。論及臺北都會的蔬菜、花卉、果樹和休閒農作,早年此地堪稱重鎮。


  一條水圳的興建藝術,充滿奧妙的自然科學智慧。從如何汲取水源、如何引水入莊、水源是否長年穩定,以及沿路圳壁的修護等,都遠非我們外來者所能想像。


  那不止是一條水溝的興建如是簡單,此乃文明的結晶,展現了當地人的智慧,以及對山林的熟悉度,清楚地驗證著當地人和自然互動的程度。






貓空山區


豐饒綠意盡現南山之美


貓空纜車營運後,進一步帶動貓空一帶的發展。(王能佑攝)
在銀河洞越嶺登山步道健行,沿線茶園處處、茶香四溢。(圖/聯合知識庫)

  貓空纜車開始營運後,鄰近山頂終點站貓空站的三玄宮逐漸成為當地最熱鬧的景點,隱隱然有一街坊出現的趨勢。


  70年代時,貓空的景點較為零散。從政治大學後山循樟山寺步道,或者從指南國小沿茶葉古道上山,都是臺北南區的熱門郊山路線和風景區。


熱門郊山路線 風景名勝多


銀河洞風景秀麗,自日治時期就赫赫有名。(圖/聯合知識庫)

  比如,附近坐落著名的大春山莊,翻個山更有別緻的名勝——銀河洞。還有新店碧潭對面的小獅山,更被視為臺北盆地最具代表性的家山。小小的婉約山形,登山的人把它當成花蓮美崙山、臺東鯉魚山這般親近的地點,遙對著綺麗的碧潭,互為秀美的山河。


  大春山莊乃一露營、烤肉和體能活動的遊樂場,當時的青年相當熱愛此類戶外環境。銀河洞瀑布水瀉如絹絲之雅緻、綿長,日治時期就赫赫有名。至於,小獅山之於當地人的喜愛,大可研判,視為家山者,八成是長年居住臺北盆地南邊的山友。


  後來,指南宮山下的產業道路開拓了,私家車很方便直抵貓空,此地遂形成了新型態的茶葉觀光區。放眼間,山坡地茶店林立,泡茶兼吃土雞餐飲,此一 山居快活興盛,很多人便忘了大春山莊、銀河洞等舊時代的風光。時隔半甲子,新店地區更容易往返四方,碧潭稍有沒落之勢,小獅山步道知者相對稀少。更無機緣 像四獸山,因緊鄰著東區商圈,脫胎換骨成為熱門的郊山。


  前些時,回顧臺北郊山的歷史,我卻興起了一股美好的想念。在地圖上,把這兩處景點連結,悄然畫出一條蜈蚣般四通八達的山徑。從貓空到小獅山,這塊山區的走路,在我腦海裡遂有一美好的家山想像。


  這山徑可非我的發現,而是早年即存在。翻開70年代報紙,節慶之時,常有登山活動。市民多愛選擇這山徑,一路結伴健走,看山逛景,度過美好假日。只是後來大家的旅遊視野放遠,這條山徑便逐漸被淡忘,再加上山坡開發過度,景觀破壞,行山者便減少了。


  如今貓空纜車出現,觀光人潮到來,或許更加深化這種危機,卻也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轉機。三玄宮周遭往昔假日就異常熱鬧,如今更聚集著各類型的流行茶坊和餐廳,若搭乘纜車到訪不知如何自處,不妨參考以下路線。


  從那兒出發,周遭很快就是農家綠籬的田園景觀。從上個年代蔚為風潮的自然步道觀察,那種慢慢行走,最適合在此大力推廣。往小獅山行去,或往銀河洞攬勝,實證的空間更是趣味盎然。


悠閒行山 體驗從容寫意人生


居高臨下欣賞貓空上游的溪潭,風景美不勝收。

  晚近不同時節,我便邀二三山友來此遊蕩,抒發不少歡喜的喟歎。我的旅行方式很簡單,一般走著,嘗試把早年在此人文歷史的典故放進來,綜合樂活的 家山美學,讓自己的走路充滿更多趣味。一個世紀的郊山變化,各地低海拔山巒都飽含了豐富的地方志,呈現特殊的風貌。以貓空為地點,小獅山或銀河洞,便是這 樣一處璀璨的山路。


  比如這條從政大後山出發,經過樟山寺,旋抵迺妙茶蘆,品茗一壺。再沿待老坑稜線漫遊,順便探看大春山莊的舊跡,再聆聽優劇場的擊鼓鳴山。然後, 小山翻過又一小山,右眺臺北盆地的亮麗人間,左仰雪山山脈的連綿綠意。若是暮冬時節,待老坑山區桃花盛開了,那愜意地走過,或許會是今年最愉快的一次健 行。


  這山路之妙更在於,好像哪兒都會遇著那麼一、二戶農家,悠隱於山林,覓得一空地,擺售著栽種的蔬果。路過洽談,隨興致而遇,就拎個一、二把回家,不刻意買賣,也不專程尋找。那等行山的悠閒,最是寫意的人生。或說此一山線,沒什麼,就是提供了這等從容。


  又比如銀河洞越嶺步道,快意地走下瀑布,或者返向而回,那又是另一番更美好的情境。試想看看,辛苦翻過一個瀑布之高崖,循一條豐沛的溪水而入, 赫見農耕的富庶高原,放諸臺北盆地,此等地理意境還真不多。想當年張迺妙家族循新店而來種茶,可能也為這樣的空間所吸引,而擇定了此一植茶的家園吧。


  如今從道南橋遠望,一片優美面北的山林,數點農莊點綴,碧綠山坡間,或有淺綠之農耕地,或者有墨綠之茶園,或有青綠之相思林。京畿之地,有此這等繁複而豐饒的綠意,盡現南山之美,委實教人滿懷幸福。




貓空茶店林立,民眾聚餐賞景
好不愜意。(吳金石攝)











在貓空沿途可順路購買農家擺售自家栽種的蔬果,享受行山的悠閒。
在茶園風光中遙望待老坑山,自然之美盡收眼底。(圖/聯合知識庫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