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劉克襄這篇關於盆地南邊的公墓山區
我就想起前年最後一次陪著媽媽爬上公墓去拜外婆
那年就公布年底需辦好墓地移塔, 且公告每墓的補助金
聽說是要整地給郭台銘蓋防癌中心(外婆的墓在台科大後面山區)
在那之前, 幾乎每年我和媽媽都會在清明掃墓過後, 與外婆有約
表哥總提醒媽媽, 不能提早去拜需等他們拜過, 我們才可以去
因外婆的墓在很上面, 旁邊有棵杜鵑樹.....
我總是要背著媽媽帶來的鮮果/食品/金紙....
踩著別人的墓小心翼翼的爬上, 且要找出外婆墓地的位置
頻頻跟踩過的墓對不起, 先把東西放在墓地, 再去接著媽媽上來
雖然有時不想來, 但還是掛心媽媽一個人, 怎樣也要帶她上來~~
在外婆墓前, 媽媽總有說不完的話喃喃自語, 那是媽媽對外婆的思念
外婆在媽媽小時候就離開, 我對外婆外公都沒印象
只常聽媽媽說, 小時候外婆很寵她, 常背著她去作生意, 逃難.....
現在市府整理墓地, 綠化成公園是美事
雖然不用每年清明過後再陪媽媽爬上亂葬崗祭拜外婆
但還是想念之前每年陪著媽媽與外婆有約的記憶~~
(媽媽現在可能也沒體力爬上去了)
引用:
http://life.chinatimes.com/2009Cti/Channel/Life/life-article/0,5047,11051801%20112012040100069,00.html
台北的夜總會正在消失
台北盆地南邊以前都是公墓山區,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山坡地綠化,明顯地持續在進行。這一長時工程,都市面貌的轉移,我們或許不察,但真的很重要。
十五年前左右,辛亥路第二殯儀館對面的福州山,有一項綠色工程在悄然進行,但很少人注意。
什麼事呢?原來被人詬病許久的台北市夜總會景觀,正在有計劃地進行遷葬。這座山是台北郊山最早進行山容改變的地點。
此一化墓為塔,遷移他地的過程,順利結束。沒多久,滿是公墓的山坡變成禿黃,進而迅速展開綠化。初步先施撒綠肥植物。沒一個月,整個山坡 便像南部的水田,長滿了青綠的田菁,尋常草芥到了及腰之高後,如預期鏟除成為基肥。緊接著,此地開始大面積栽種常見的園藝植物和花卉,也包括不少本土樹 種,諸如樟樹、烏心石、山菜豆和茄冬等常見喬木。
只是有關單位急於見樹見林,在不諳熟每一樹種的特性下,這些移進來的植物多半像毫無作戰經驗的士兵,首次搶攻灘頭堡,結果在山坡陣亡大半。只見枯萎凋零的樹比比皆是,剩下少數十來棵榆樹,勉強殘存在稜線的位置,依賴著山頭另一邊相思樹林提供的陰涼環境,讓它們勉強殘存。
後來再栽種就學得教訓了。先任其生長,血桐、山黃麻等逐一快速長出,再搭配允當的台灣欒樹等。沒多久,原本夜總會禿裸著墓碑的山頭,迅速 成為綠意盎然的公園。它的旁邊是富陽森林公園,原本乃軍事管制區,近半世紀未開發,林相葳蕤自不用說,兩相比較也有一段落差,但已經展現城市山坡地復育的 契機。
福州山位於辛亥隧道進出口,等於台北門面之山,因而最早綠化。這兩三年,對面的芳蘭山,殯儀館旁邊的小山頭,也開始類似的搬遷計劃。以前一般人參加喪葬典禮,從殯儀館抬頭,周遭山頭盡是墓碑,悲哀的心情難免更加低落。現在抬頭,總算有了較好的綠意,減低心情的抑鬱。
芳蘭山的公墓消失後,沒多久山坡地形成一片黃土裸露,但這回未再施以綠肥,或者逕自栽種樹木,而是先做好排水和護坡,保留原先樹種,讓它 慢慢長回原來的樣子。黃裸的泥土似乎鋪有草皮,但也有可能自發性地長出綠草。我猜想,不論何者,相關單位應該有學得上回栽種的教訓吧。
今春清明時節前夕,芳蘭山另一面,以及蟾蜍山空軍雷達站旁的山坡都如法炮製,如今正在轉變為綠色公園。辛亥站對面的凹谷山坡,也開始第四波的遷葬。
台北盆地南邊以前都是公墓山區,經過二十多年來的山坡地綠化,明顯地持續在進行。此一夜總會,有朝一日將成歷史明確可待。這一長時工程,都市面貌的轉移,我們或許不察,但真的很重要。
這一系列中埔山系的公墓遷移若成功,以後應該是三張犁的公墓區。日後從公館蟾蜍山到四獸山,大塊面積的山區,將不再是醜陋的公墓環境,而是美麗的步道連接著捷運。人們將可以在城市內行山,以大眾交通系統和健行體驗綠色生活休閒,依水傍水的生活品質會逐漸提高。
我有這樣的美好藍圖和想像,就不知市府是否也在朝此方向推動?但這些山頭不只是公墓而已,還有諸多類似卡拉OK的違建和休憩小屋。我因而知道,還有許多困難在前頭等著。
城市的綠化一直很牛步化,二十年了,其實還不算長,不過是起步。這個重要的連接著好幾任市長的政績,做為一個市民,我默默地觀察著,很清楚這樣的山容改變,才是台北成為綠能城市的重要內涵。但說不定市長都還不清楚,大家何妨注意,多加細瞧,給予更多肯定和關心。